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教育学院陈志利博士为研究生分享学术讲座—“从‘管理’到‘指导’:新时代班级工作研究的话语逻辑”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28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10月26日下午,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陈志利在特教楼B207为全体研究生作《从“管理”到“指导”:新时代班级工作研究的话语逻辑》主题学术分享会。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活动由学院副院长赵小云主持,全体研究生参加。

整个分享会,陈志利围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中《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会育人”部分使用“班级管理”和“班级指导”不同表述,这一话语变化引发的三个问题: “管理”和“指导”的话语逻辑分别是什么?“班级管理”变为“班级指导”有何话语意蕴? “班级管理”变为“班级指导”对新时代班级工作研究有何要求?

第一个问题,“管理”和“指导”分别代表了怎样的话语逻辑?陈志利通过大量的文献和文件资料,阐述了话语逻辑是什么,“管理”的话语逻辑是什么,“指导”的话语逻辑又是什么。对此,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个问题,“班级管理”变为“班级指导”的话语意蕴?陈志利借用他访学导师李政涛教授的一句话展开,这句话是“好的教育学的学问,需要兼容三种话语来表达:理论话语、实践话语和政策话语”。陈志利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班级管理”变为“班级指导”的话语意蕴。在政策层面,他强调要关注文化自信,对国外的话语要有批判性反思意识,不能生搬硬套,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理论层面,他强调我国古代典籍中一些话语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并且我国教育应当是大教育,既关涉所有年段的群体,又关注人的一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实践层面,他强调真正知识的形成是源于实践的,教育学是理论之学,更是实践之学。第三个问题,“管理”转为“指导”,对班级工作研究有何要求?陈志利提出了他的三个观点:胸怀天下、全局意识中审思,自信自强、理实融通中创新,知己知彼、为我所用中创造。最后,陈志利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研究者,要有广泛的阅读和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学习。人是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思维和境界不断提升的。

整个分享会线上线下的研讨氛围十分浓厚,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此次学术讲座分享会收获到了关于班级工作研究的知识,并且对新时代班级工作研究有了更完整的看法和理解。

(文图:姬裕菲/审核:卢迪、张家年)

分享到:
【打印正文】